消失?轉化?之難:全球性產業合法化與性工作者除罪化比較分析

講座日期:2025/2/15(六) 14:00~16:00

主講:陳美華(中山社會系教授兼社會科學院院長)

與談:李柏翰(臺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主持:王彥涵(性勞推常務理事)

地點:女書店

2月15日下午,女書店現場與線上同步熱烈登場了聚焦全球性產業治理及性工作者權益的專題講座。由中山社會系陳美華教授主講,臺大健管所李柏翰副教授與性勞推常務理事王彥涵分別擔任與談和主持,探討國際上對性產業治理的不同模式及其優缺點。

講座以「消失?轉化?之難」為題,試圖分析各國在性工作從非法到除罪之間所面臨的差異及制度轉型的變革。

陳美華教授從學術分類出發,介紹四種主要的性交易治理模型:

🚫 禁止制(prohibition)

❗️ 規管制(regulation)

✖️ 廢除制(abolition)

✔️ 除罪制(decriminalization)

說明每一種模式背後的治理邏輯與目標,以及各自延伸的法律框架,並剖析各模式的運作現實與限制。

首先,禁止制以刑事入罪來根絕所有性交易行為,這種模式在中國、日本、泰國及美國部分地區執行。但嚴禁不等於無法交易,例如日本🇯🇵表面上禁止,但實際上由於「性交易」的定義相當嚴格,因此不涉及性交的情慾消費仍然很常見。

規管制則以發照、限定地理區域等行政措施來管理性產業,德國、荷蘭、澳洲甚至台灣皆有不同程度的嘗試。但就算都是規管制,德國和台灣就分屬光譜兩端,在台灣阻礙重重(目前沒有縣市政府依釋字666號解釋及社維法91-1條設立專區),性交易事實上被禁止;德國則是比較注重雙方權益保障、減害並可課稅的規管制。

廢除制則企圖透過公私分界,禁止公開招攬與廣告,逐步消解性產業的產業化,瑞典/北歐模式便是此類模式的代表,希望以處罰需求來逐步消滅整體性產業。

最後,除罪制則將性交易視為合法的商業活動,適用一般法規。重點在於去除刑罰、降低傷害(如遇到非合意事件能向警方報案,且不用擔憂制度性懲罰)、保障工作權且納入勞動體系,紐西蘭和比利時的作法便提供了寶貴的實證資料。

與談人李柏翰副教授進一步展開討論,聚焦全球性工作治理的新趨勢與挑戰。以法國的政策轉向為案例,闡述從原則上合法到採用北歐模式後,在歐洲人權法院引發的爭議;而聯合國🇺🇳人權專家們對於保障健康與勞動人權或消弭性別歧視等兩大取向,也意見分歧,反映了此議題複雜的現實。

雖然各國在理論與制度設計上各有主張,但實證數據顯示,刑法介入性工作治理是最差的手段。而部份國家「退出計畫」的推行,也常因審核機制繁雜及資格限制,而難以惠及大多數性工作者。雖然北歐模式旨在藉由懲罰性消費者來降低需求,但其實際效果卻使性工作者在工作環境中面臨更多隱蔽與危險,經濟壓力與社會排擠感亦日益嚴峻。

從全球趨勢來看,性產業的治理模式目前似無單一的「最優解方」——但面對全球性產業治理的多重挑戰,或許應採取更務實、以人權與性工作者健康為核心的改革路徑。

瑞典模式🇸🇪試圖透過刑罰改變社會結構,卻可能造成更多負面影響;而規管制的國家則可能因監管過於繁瑣,導致不合格的工作者被排擠至非法的地下市場。

紐西蘭🇳🇿與比利時🇧🇪的除罪模式,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讓性工作者在更安全的環境中工作,同時透過一般勞動法確保權益。但這樣的模式是否適用所有國家,仍需進一步社會與政策討論。

本場講座以兩位講者豐富的資料整理、深入的案例分析與學術觀點,為現場與線上觀眾提供了一場對性產業制度討論的交流機會。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對話的空間,討論性工作者的安全、工作環境與社會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