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工作就是工作 sex work is work

網黃、酒店與Gay Spa:台灣情慾產業藥愛現場的觀察與行動策略

原文日期:2025年8月13日
作者:張峻臺(台灣性產業勞動者權益推動協會秘書長)

2024年11月,性勞推參與了在曼谷舉行的亞太藥愛國際研討會(APCS),大會年度主題是「愉悅、政策、可能性」( #Pleasures, #Policies, #Possibilities),從多元視角來理解藥愛議題。回到台灣後,我透過與男同志網黃、酒店小姐及Gay Spa從業者的訪談與觀察,更清晰揭示台灣情慾產業中存在的不同藥愛情境與需求。本文希望藉由這些在地觀察,重新審視工作者與藥物使用之間的複雜關係。

三種場域的藥愛樣貌與動機

網黃產業:愉悅與專業之間的策略

在台灣男同志網黃產業中,藥物使用除了可能作為個人愉悅的來源,也可能是一種表演策略。對部分網黃而言,拍攝性愛影片時使用藥物,有助於提升性快感、降低身體不適,並增進鏡頭前的表現效果。例如,0號可能藉助藥物放鬆身體,增強情緒投入感;而1號則透過藥物提高興奮度,強化專業表現。

常用的藥物或方式包括G水(GBL/GHB)與安非他命吸食、注射(Slam),能協助表演者快速放鬆身體並投入情境。尤其是Slam,因其劑量易控制且可呈現視覺效果(如臉部泛紅、情緒投入感強烈),更受到拍攝場景的偏好。然而,藥物輔助拍攝也伴隨挑戰,例如G水的劑量不易掌握,稍有過量便可能造成表情僵硬或失控,降低畫面的美感和專業性。

對網黃來說,使用藥物是遊走於愉悅與專業表現之間的細膩平衡,必須在享受快感的同時,仍維持一定理性,以符合主流觀眾對專業與美感的要求。

酒店產業:嚴格管理下的藥愛排斥

與網黃產業形成強烈對比,在台灣以異性戀為主的酒店產業中,店家對於小姐藥物使用採取嚴格的「零容忍」政策,以維護服務品質與管理秩序。因為對店家而言,小姐若於工作時使用藥物,可能失去理智、影響服務表現,並增加管理難度。因此,酒店普遍禁止工作場域用藥,並透過經紀人與行政人員的密切監控,即時介入防止用藥行為。

儘管如此,小姐在私人場合或非工作情境下仍可能使用藥物,以紓解壓力或受同儕影響而使用。此外,受訪者聽聞極少部分管理層可能透過藥物誘導小姐形成依賴,以掌控其經濟與情感需求,進一步弱化其工作自主性。不過,酒店產業中容易接觸一些常見的藥物,如K菸及新型毒品(殭屍菸、小熊軟糖、梅片等),因外觀多樣且迷惑性強,對小姐的健康帶來風險。尤其當急性中毒事件發生時,小姐通常因害怕被通報而不願就醫,只能尋求地下醫療資源,導致健康風險升高。

過去,曾有特定的「藥店」,提供客人與小姐用藥的專屬場域。然而,隨著政府掃蕩嚴格執法後,用藥行為轉趨地下化,更多轉移到私人旅館或汽車旅館,導致管理更為困難,也增加小姐面臨急性中毒及健康風險的可能性。

Gay Spa產業:介於自主與誘導間的模糊性

在台灣的Gay Spa產業,師傅的藥物使用處於自主與誘導之間的模糊狀態。不同於酒店業的嚴格禁止,受訪者分享曾待過的部分店家會暗示師傅可以用藥,以增強服務感官或提供所謂「特殊療程」的潛在策略。

在外出服務時,雖然極少有客人會強迫師傅用藥,但有些客人會在場使用,這類情境下,師傅是否使用藥物,往往取決於個人意願與現場氛圍的拿捏。藥物的品質、使用後的按摩專業度與回程交通安全,也都是師傅在決定是否用藥時必須考量的重要因素。

藥物對專業表現並非總是加分。受訪者提到,用藥後原本熟練的按摩技巧可能會走樣,反而影響服務品質。此外,藥效持續時間的不確定性,可能讓師傅無法在一天內接待多位客人,進而影響收入。對外出服務者而言,藥後狀態更可能讓人身處風險之中,師傅往往缺乏即時求助的機制。

在這些產業中,藥物使用成為一種職業策略與風險選擇交織的實踐,既涉及愉悅與表現,也反映出對工作期待、店家文化與客戶互動的適應與回應。三個場域雖然使用動機與場域各異,但共同呈現出台灣性產業對藥愛議題的多樣性與挑戰。

共同面臨的挑戰與交織性弱勢

污名化與法律困境

性工作與藥物使用,在台灣皆屬於高度污名化且具法律風險的行為,當兩者交織時,更形成「污名疊加效應」。不論是在拍攝現場失控、工作服務中出現急性反應,或是非工作時間遭遇不適,多數工作者第一時間不是尋求醫療,而是設法「撐過去」或「自己解決」。受刑法、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與社會觀感的三重壓力,不僅抑制了求助意願,也壓縮了能說出口的空間。

此外,在媒體報導與社會輿論中,性工作者若涉毒,往往被描繪為「失控的他者」,而非作為需要醫療支持與公共衛生介入的對象。這樣的框架反而加深了社群的隱匿與自我責難,使原本可預防的傷害轉變為無聲的常態風險。

心理與健康支持的缺口:制度斷裂下的自我承擔

現有的心理諮商與精神醫療體系,普遍缺乏對性產業與藥愛議題的理解,無法提供符合情境需求的服務。受訪者表示,即使求助精神科,仍無法得到適當的療法與支持,僅靠藥物或行為治療成效有限。

在性健康方面,儘管政策上PrEP補助已經明訂性工作者的資格不受年齡限制,但此項資訊並未有效傳達,導致許多工作者仍誤以為存在限制,錯失預防機會。而HPV疫苗的高昂成本,也成為健康管理上的重大壓力,特別是對經濟不穩定的族群而言。

此外,當藥物使用導致急性中毒或過量反應時,正式醫療資源未能提供即時且安心的協助,不少人選擇仰賴地下排毒管道或自我解決,進一步增加健康風險。整體而言,心理與身體健康的支持體系未能對接性工作者與藥愛使用者的真實需求,使個人處於高壓與高風險的自我承擔狀態中。

減害資訊的混亂與同儕支持需求

根據受訪網黃的觀察,當前社群內流通的藥物減害資訊存在零散、不一致,甚至錯誤的問題。

首先,資訊來源過於分散,缺乏系統化與共識,使得使用者難以判斷哪些內容可信。部分建議雖出於好意,卻因缺乏專業驗證,反而可能導致錯誤行為。例如,針對甲基安非他命的誤解廣泛流傳:許多人認為其引發的「冰毒嘴」是因為藥物具強烈酸性會腐蝕牙齒,然而,實際原因除了與藥物鹼性有關,更主要是因為用藥後缺乏水分攝取、口腔乾燥與清潔不當所導致。

也有錯誤的減害建議,如「用鼻子吸比較安全」、「用完藥馬上漱口就好」、或「喝鹼性飲料可以中和藥性」等,反而模糊了真正有效的減害行動,例如:補充水分、避免共用器具、清潔口腔等。受訪者也指出,一些來自國外的減害手冊雖具學理基礎,但內容未必貼近台灣實務,例如文化語境不同、藥物使用方式有別,甚至某些段落顯得過度保守或無法實際應用。

面對這樣的資訊生態,受訪者強調,亟需建立符合在地情境、語言清晰、並具有學理支持的減害教育資源與培訓內容,同時發展跨產業的同儕支持網絡,這將是回應風險、減少誤解與建立信任的重要一步。事實上,現有出版品如《藥愛復元與減害技巧手冊》(新滋識,2021年出版),已為此專業醫事人員奠定良好基礎,未來若能進一步延伸至更多情境場域,並納入使用者回饋,更有助於提升實際可行性與接受度。

從APCS的國際經驗到台灣在地行動

2024年亞太藥愛國際研討會,提供了一種超越風險與懲罰的藥物使用理解方式,強調人權、身體自主與去污名化的行動策略。這樣的國際經驗,對於台灣在性產業中面對藥物使用議題時的制度困境與社群需求,提供了關鍵的啟發與實踐方向。

政策倡議與法律改革

台灣現行的毒品政策與性工作法規,仍以刑事或處罰為主軸,忽略了藥物使用與性交易背後的社會處境與健康需求。性工作者在面對藥物相關的健康風險時,往往陷入「求助即風險」的兩難狀態。即便現行規定在某些情況下可免於通報(毒品防制條例第21條),實際操作中仍普遍缺乏信任感與安全感,加深就醫遲疑。

因此,針對場域中可能出現的藥物使用情境,釐清實務責任與風險管理的界線非常重要。例如,現行制度因缺乏信任基礎,用藥者仍常選擇自行承擔風險而非就醫。同樣的,像GBL這類未列管但在場域中常見的物質,一旦發生急性反應,現場人員往往無從判斷該如何應對。再者,對於職場中用藥行為的監管責任,從業者與管理者皆容易因資訊落差或誤判情勢而面臨不當問責。

基於此,或可從法律層面進行以下改革方向:

  • 強化宣傳就醫免通報原則,使急性中毒情境能優先處理;
  • 參照國際經驗,建立藥物的分類與指導使用原則,導入以風險減害為本的制度思維。
  • 參照國際經驗,建立藥物的分類與指導使用原則,導入以風險減害為本的制度思維。

醫療服務與健康資源優化

受訪者指出,醫療體系對藥物使用者與性工作者的支持,長期存在理解不足與服務落差的問題。在急性中毒處理、性健康促進與心理照護等方面,許多工作者難以從主流醫療機構中獲得實質協助,只能依賴非正式資源或自行承擔風險。

即使在醫療資源較為可及的地區,也常因資訊錯誤、對通報的恐懼或對醫療體系的不信任,而延誤治療時機。例如,雖然PrEP補助政策已將性工作者明列為適用對象,但實務上仍有不少人誤以為存在資格限制,顯示制度與宣導之間仍有落差。

針對這些結構性問題,政策與實務可從基礎建設與服務設計兩方面同步調整,提升整體健康資源的可近性與信任感:

  • 設置具備減害觀念、保障匿名性與免通報的「友善門診」,能一站式處理成癮、性健康與心理壓力等複合需求,降低工作者尋求正式醫療協助的障礙。
  • 優化針具發放設計與取得流程,以減少共用器具導致的感染風險。受訪者反映,現行由疾管署提供的針具設計問題不少,例如針頭過長、難以使用,使得使用者寧可共用針具,也不願使用官方發放版本。這類設計落差反而削弱了原意在於減害的政策效果。
  • 建立「友善藥局地圖」機制,讓用藥者能夠安全、無歧視地取得乾淨針具。儘管現行法規允許於藥局購買針具,但實務上許多藥局對購買者帶有偏見,甚至有刁難情形。透過地圖系統標示合作藥局,可有效降低用藥者的心理壓力,並提升實際取得率。
  • 檢討並擴大PrEP與HPV疫苗等性健康預防資源的補助範圍與可近性,降低經濟與資訊門檻,強化工作者主動預防的能力。
  • 強化醫療人員對性產業與藥物使用情境的專業訓練,減少不必要的道德評判與制度性排除,讓醫療真正回到以健康為中心的照護本位。
  • 參照國際經驗,建立藥物的分類與指導使用原則,導入以風險減害為本的制度思維。

在地化的減害教育與社群培力

最後,資訊品質與可近性,往往決定了風險能否被有效管理。現有的減害資訊在語言、情境與知識結構上多有斷裂,不僅難以在社群中流通,也常因「看起來合理但其實錯誤」的建議而導致實際傷害。從受訪網黃的經驗可見,這種來自同儕、出於善意卻未經查證的資訊,反而更容易被相信與實踐。

同儕支持原本應是減害實踐的第一道防線,特別是在實際互動現場發生突發狀況時,床邊夥伴往往是唯一可即時協助的人。然而,這套支持系統目前既缺乏制度化訓練,也沒有穩定資源支撐,導致減害知識的流通與應變能力極度依賴個人經驗與非正式傳播。

因此,台灣的減害行動應朝向更具在地性、實用性與可實踐性發展,具體建議如下:

  • 製作情境導向、語言清晰、對應產業差異的減害教育工具,如針對網黃拍攝場域、酒店服務流程與Gay Spa外出情境的手冊、短影片等,搭配科學知識與操作指引,提升正確資訊的實用性與可接受度。
  • 建立跨產業的同儕支持網絡,讓各場域中具經驗者能彼此交流、即時回應風險情境,並透過基礎訓練強化其應變能力與照護素養。
  • 設計針對管理階層(如經紀人、幹部、業主等)的減害教育模組,避免管理者因缺乏知識而成為風險來源,甚至進一步操控或壓迫從業者的健康選擇。
  • 建立資訊平台,整合並去中心化減害知識,讓正確資訊能由社群內部產製、分享與認可,而非仰賴外部機構的單向灌輸,真正促進資訊民主與社群主體性。
  • 參照國際經驗,建立藥物的分類與指導使用原則,導入以風險減害為本的制度思維。

小結

台灣性與情慾產業的藥愛現象複雜且多元,不能以單一的懲罰觀點看待。透過國際經驗與在地需求的結合,推動全面性的支持環境,包含更人性化的政策倡議、適切且易得的醫療資源、精準有效的減害教育,以及跨產業的社群協力平台。透過這些措施,期望能讓工作者在面對藥物使用時,不再僅被視為被動的問題或風險來源,而能成為積極的權利主體,主動參與減害與健康管理的決策,進而共同打造一個尊重個人選擇、保障健康權益與支持自我實踐的社會環境,進一步促進性與情慾產業從業者的人權與勞動權益,朝向更公平、開放且安全的未來。

(本文出自於「聊聊性工作」專欄。由感染誌HIVStory與台灣性產業勞動者權益推動協會合作推出,將討論性工作者的職業安全與健康,例如暴力、剝削、性傳染病等的風險,不同產業的性工作樣態,以及怎樣的法律體系才能夠保障性工作者的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