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日期:2025年6月18日
走入關鍵社群,聽見被忽略的聲音——《性健康及愛滋防治焦點團體成果白皮書》揭露性工作者與跨性別者的真實需求與制度落差
今天,性勞推有幸與社團法人台灣新滋識同盟、公共衛生領域研究者,以及長期深耕社群的第一線夥伴們,共同參與《性健康及愛滋防治焦點團體成果白皮書》的發表記者會。
這份白皮書透過五場焦點團體訪談,邀集31位性工作者、跨性別與非二元性別的參與者,深入討論在風險認知、就醫經驗、資源可近性、心理健康與制度參與等層面的處境與挑戰,系統性揭示了目前性健康照護政策未能涵蓋的結構性缺口。
性勞推自成立以來,持續推動性工作去污名化與除罰化,倡議安全、平等、可近的工作與醫療環境。在協助參與此次研究過程中,以及我們從白皮書報告中,深刻感受到以下幾項無法忽視的核心問題:
醫療與資訊障礙
性工作者對「性健康」的理解,多來自工作現場與社群經驗,與醫療體系常有落差。因擔心在就醫時被出櫃、遭歧視或暴露隱私,許多工作者選擇繞過正式醫療流程,透過LINE群組團購、代購 PrEP,甚至遠赴泰國自購藥物。
「我有個朋友住在泰國很久了,他告訴我哪裡可以買防梅毒的藥、PrEP、PEP,連藥局在哪、怎麼買都告訴我了。」 — 男男性工作者,43歲,MSW07
預防成本高昂、資訊斷裂
HPV疫苗被多數女性性工作者視為性健康的第一步,但高達一萬多元的費用對她們來說是一筆沉重負擔。至於PrEP、Doxy-PEP等藥物雖逐漸被討論,但資訊大多仍集中於男同志社群。
許多受訪者表示,他們對相關資源的認識來自同志友人、社群口耳相傳,而非來自政府或醫療體系的正式管道。
「我覺得跟我比較有關的像是HPV、PrEP這些資訊,我也是從男同志那裡聽到的,男同志真的太重要了。」— 女性性工作者,40歲,FSW07
心理健康長期被忽視
焦慮、憂鬱、身體意象等心理健康議題在受訪者中普遍存在。然而,高昂的諮商費用與缺乏友善資源,讓許多工作者難以獲得必要支持。不少人還需在工作中承擔客戶的性教育與情緒支持角色,卻無人理解她們本身的心理負荷。
「我做這工作,就像垃圾焚化爐⋯⋯明明大家都需要,卻沒有人願意正視我們的存在。」— 女性性工作者,40歲,FSW07
政策與服務設計排除邊緣社群
報告指出,男男性工作者雖有較高的 PrEP 使用率,但多半透過非正式渠道取得藥品,未與正規醫療系統接軌。相對地,跨性別者則長期面臨醫療系統碎片化,從荷爾蒙療法、心理諮詢、性別肯定手術,到日常看診都處處受限。
「精神科跟荷爾蒙、內分泌科,一定要找友善醫師。因為不是友善醫師的話,他不知道怎麼處理,還怕健保核刪。」 — 跨性別女性,30歲,TGW10
「看醫生時最怕的是被出櫃、被錯稱⋯⋯很多時候得事先解釋,壓力很大。」 — 跨性別男性,29歲,TGM05
報告同時指出,目前台灣的公費PrEP政策其實已對性工作者取消年齡限制、放寬申請條件,但多數工作者並未接收到這些更新,顯示政府資訊傳遞與社群落差嚴重。
報告也提醒我們,性健康與防治資源不該是某些人才擁有的特權,而是每個人都該被看見、被保障的基本需求。建議的政策方向包括:
・結構性調整資源分配與服務模式,正視性健康照護的不平等現況
・將性健康教育推入醫療院所、社區與公共空間,讓性健康成為日常且正向的議題
・建立更包容與創新的資訊傳播策略,消除資訊落差;健康政策討論應更專注於新興網絡所帶來的性健康資源整合問題
・強化在地社群與非政府組織參與,回應性工作者、跨性別與非二元者的真實經驗與需求
新滋識 HEArT – 船醫的小房間、新滋識同盟將持續擔任社群、學界與醫療、公衛體系間的溝通橋樑。而性勞推也將與各界夥伴攜手努力,持續推動去污名、除罰化、制度改革與社群賦權。讓「性健康」不只是權利的口號,而是可及的現實。
歡迎下載「白皮書」全文,了解更多詳情:https://knowhiv.org/
(圖為今早性勞推參與《性健康及愛滋防治焦點團體成果白皮書》記者會一景,綠色衣服美麗的與談夥伴為性勞推理事蔣書弘)
#性勞推#新滋識同盟#性健康#愛滋防治#性工作者權益#跨性別權益#PrEP#心理健康#公共衛生改革#去污名
